腸癌和腸炎可從癥狀表現、發病原因、檢查方式、治療方法等方面分辨。
1. 癥狀表現:腸炎通常有腹痛、腹瀉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,一般起病較急,癥狀相對較輕且經治療易緩解;腸癌早期可能癥狀不明顯,隨病情發展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,如便秘與腹瀉交替,還有便血、腹痛、腹部腫塊、腸梗阻等癥狀,且癥狀持續存在并逐漸加重。
2. 發病原因:腸炎多由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等感染,飲食不當,腸道過敏,濫用抗生素等因素引發;腸癌主要與遺傳因素、腸道腺瘤性息肉、長期不良飲食習慣如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纖維飲食、腸道慢性炎癥等有關。
3. 檢查方式:腸炎檢查一般通過糞便常規、血常規、腸鏡檢查等,糞便常規可見白細胞、紅細胞等,腸鏡下腸道黏膜多為充血、水腫等炎癥表現;腸癌檢查除了腸鏡,還需病理活檢明確腫瘤類型和分期,同時可能借助CT、MRI等檢查了解腫瘤的位置、大小及轉移情況。
4. 治療方法:腸炎治療以控制感染、調整飲食、對癥治療為主,如使用抗生素、止瀉藥等;腸癌治療則根據分期采用手術治療、化療、放療、靶向治療等綜合手段,手術切除腫瘤是主要治療方法,后續可能需輔助放化療。
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均衡飲食,多吃蔬菜、水果,適度運動,定期體檢。若出現腸道不適癥狀,應及時就醫,明確診斷并遵醫囑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