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通常由病毒、細菌、支原體、衣原體、真菌等引起。
1. 病毒: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因,如流感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。這些病毒傳染性強,可通過飛沫傳播,入侵呼吸道上皮細胞,引發炎癥反應,導致咳嗽、發熱、流涕等癥狀,在冬春季節高發,人群普遍易感。
2. 細菌:常見的有肺炎鏈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流感嗜血桿菌等。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,細菌易在呼吸道大量繁殖,破壞呼吸道組織,引起感染。可通過空氣傳播或接觸傳播,癥狀可能包括高熱、咳嗽、咳痰,痰液可呈膿性。
3. 支原體:支原體感染以青少年多見,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。支原體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細胞表面,影響細胞正常功能,病程相對較長,發熱可持續2-3周,咳嗽多為刺激性干咳。
4. 衣原體:沙眼衣原體、肺炎衣原體等可引發急性下呼吸道感染。傳播途徑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,感染后癥狀與支原體感染相似,可出現發熱、咳嗽、咽痛等表現。
5. 真菌: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易發生,如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、糖皮質激素,或患有慢性疾病、艾滋病等。常見的致病真菌有念珠菌、曲霉菌等,感染后癥狀不典型,診斷相對困難。
出現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癥狀應及時就醫,進行相關檢查明確病因。治療期間要保證充足休息,避免勞累,飲食上多攝入富含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,多喝水,促進新陳代謝。嚴格按醫生要求用藥,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,以免影響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