鉤端螺旋體病主要通過接觸被污染的水、接觸帶菌動物、母嬰傳播、輸血傳播、實驗室感染等途徑感染。
1. 接觸被污染的水:鉤端螺旋體在外界環境中可存活于水中,當皮膚、黏膜尤其是破損處接觸被污染的水時,鉤端螺旋體可侵入人體引發感染。比如在洪澇災害后,接觸被污染的積水,就有感染風險。
2. 接觸帶菌動物:鼠類和豬是主要的儲存宿主,其尿液中含有大量鉤端螺旋體。人在從事農業、畜牧業等活動時,直接接觸帶菌動物的尿液、血液、組織等,或被帶菌動物咬傷,都可能感染鉤端螺旋體病。
3. 母嬰傳播:懷孕女性若感染鉤端螺旋體病,病原體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,導致胎兒感染發病。
4. 輸血傳播:輸入含有鉤端螺旋體的血液,受血者可能會感染發病,但這種情況相對較為罕見。
5. 實驗室感染:實驗室工作人員在處理鉤端螺旋體標本時,若操作不當,如發生意外刺傷、氣溶膠吸入等,也可能感染鉤端螺旋體病。
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觸可能被污染的水源,從事相關職業者做好防護措施。若懷疑感染鉤端螺旋體病,應及時就醫,嚴格遵醫囑進行檢查和治療,避免延誤病情,爭取早日康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