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脈曲張主要表現有下肢沉重乏力、下肢腫脹、皮膚色素沉著、皮膚瘙癢、潰瘍形成等。
1. 下肢沉重乏力:患病后,由于靜脈血液回流受阻,血液在下肢靜脈內淤積,導致下肢出現沉重、乏力感,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后癥狀更為明顯,休息后可稍有緩解。
2. 下肢腫脹:靜脈回流障礙使得液體滲出到組織間隙,引起下肢腫脹,一般從腳踝部開始,逐漸向上蔓延,腫脹程度可因病情輕重而有所不同。
3. 皮膚色素沉著:長期的靜脈曲張會導致局部皮膚營養障礙,紅細胞滲出破裂后,含鐵血黃素沉積在皮膚內,使得皮膚顏色逐漸加深,呈現出棕褐色。
4. 皮膚瘙癢:局部皮膚血液循環不良,代謝產物堆積,刺激皮膚神經末梢,引發瘙癢癥狀,患者常不自覺搔抓,可能導致皮膚破損。
5. 潰瘍形成:病情嚴重時,皮膚營養狀況極度惡化,局部組織缺血缺氧,容易發生潰瘍,多位于小腿下1/3內側,潰瘍創面難以愈合,且容易繼發感染。
日常生活中,應避免久站久坐,適當進行腿部活動和抬高下肢,促進血液回流。穿著醫用彈力襪也有助于緩解癥狀。若出現上述表現,需及時就醫,在醫生指導下規范治療,以免病情加重。